本文转自《中国能源报》
文|程宇婕
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煤层气公司”)有许多第一:第一个有实质影响力的省级专业煤层气开发公司,第一个拥有煤层气对外合作专营权的省级煤层气企业,第一个拿到页岩气招标区块的省级煤层气企业……2007年1月成立至今,这家立于黄河之南的省级煤层气新秀一直备受业界关注。然而七年过去了,该公司经营亏损,人员流失。曾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企业发展乏力,折射出我国煤层气产业的艰辛十年。
倒挂的安全、经济效益
“当时来的时候满腔热情,现在心里越来越没底了。”在郑州河南煤层气公司总部采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职工告诉记者。在河南煤层气公司工作了几年后,这个当初看好煤层气产业前景的小伙子眼看着身边的同事陆续离开,自己的收入却没有随着时间和经验增长,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感到了压力。
河南省煤层地质条件特殊,煤层变质程度高、渗透率低,饱和度低,构造破坏程度严重,曾经是瓦斯特别是突出事故的高发区。国家能源咨询委专家孙茂远甚至认为,考虑到河南煤层气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解决了河南的问题,就解决了全中国的问题”。
2007年1月,河南省几家骨干煤炭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河南煤层气公司,由省国资委直接管理,专业从事煤层气抽采利用和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服务。目前,河南煤层气公司己取得煤层气探矿权面积175.992平方公里,预测煤层气资源量315.96亿立方米,完成钻井20口;与煤炭企业协议开发面积800平方公里,预测煤层气资源量1200亿立方米,完成钻井36口。
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煤层气公司证明了它的存在价值。公司先后在鹤壁、平顶山和义马矿区开展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河南煤层地质条件的适用技术,其中“煤矿井下定向压裂增透消突成套技术”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拥有河南瓦斯治理研究院、河南煤层瓦斯抽采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几所研究机构。
河南省煤监局网站数据显示,瓦斯事故历来是河南省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类型,2010年河南省瓦斯事故死亡158人,但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河南煤层气的技术突破,2011年这一数字降为20人,2012、2013年均为0人。
然而,安全效益并不直接等于经济效益。多年来只投入无产出的状况让河南煤层气公司举步维艰,3.4亿元的投入,去年产气只有不到400万方,因为气量小且不集中,采出的煤层气只能点天灯,无法有效利用,更谈不上经济效益。
该公司规划部部长蒋云龙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我们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适用技术如果成熟并大面积推广,河南的煤层气产业将迎来突破性发展。但现在只有三个试点成功,一口井的成本要两千多万,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大面积推广。”
站在郑州河南煤层气公司总部,蒋云龙指着大片院子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公司准备卖掉自有用地,“现在严重亏损,只能卖房卖地搞煤层气。虽说开发房地产比开采煤层气赚钱多了,但干了这行就要干出个名堂。我们现在就像上坡上到最费力的时候,稍不留神就滑下来了。”
煤市萧条再添雪上霜
近年来煤炭行业的不景气也波及到了煤层气行业,特别是对河南煤层气这种有自有煤矿、主要实施井下开采的企业来说,影响尤为严重。
国家强制要求每吨煤提出50元人民币的安全基金,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其中部分就用于瓦斯治理。“原先煤矿企业很欢迎我们,给钱也比较积极,毕竟我们帮它解决了安全问题,”蒋云龙告诉记者,“但现在煤矿企业自身难保,煤价连开采成本都保证不了,根本拿不出这个钱。”
早在2012年5月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和利用工作的意见》,规定高瓦斯煤矿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提取的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不低于50元/吨,其中用于瓦斯防治的不低于60%。地面煤层气抽采工程投入要逐年增加,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另提取10元/吨,专项用于地面煤层气抽采和瓦斯利用。“这本来是个好事,但落实存在很大困难,现在煤炭形势严峻,企业更是拿不出这部分钱了。”公司副总经理郭启文告诉记者。
采气与瓦斯治理的一体化尝试
我国地面煤层气开采技术较成熟,利用率也很高,但仅有沁水盆地等条件较好的区块实现了地面开采;而井下煤层气开采虽然点多面广,所有煤矿都已实施,但因井下瓦斯浓度较低,多以排空和点天灯为主,利用率很低。
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加深,井下瓦斯治理成本也逐渐升高,当前吨煤瓦斯治理成本已达80—140元。因为河南煤田属于单一煤层,开采保护层困难,只能先在井下做顶板掩巷,不介入煤层,通过打钻把瓦斯从井下抽出。为了治理瓦斯专做的这条巷道,不但成本高(1000米的巷道需要3000万的投入),还有安全隐患,如果断层探不清,或者煤层离得比较近会出现问题。
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同步实现煤层气地面开采和井下瓦斯治理,而这正是河南煤层气公司的最新尝试。蒋云龙告诉记者,他们尝试从地面直接钻孔进行条带消突,发现不但成本降低了(1000米的巷道只需1500万),而且瓦斯利用率大大提高。原先井下抽采钻孔多,封孔不好瓦斯浓度容易被稀释,只有8%以下,利用率极低。而地面抽采因为是封闭系统,抽出的瓦斯甲烷含量超过90%,可以和常规天然气混输混用。
“我们结合井下的特点和地面开采的先进技术装备,把井下的技术思路通过地面的手段从地面去实现,形成了目前几个项目的技术思路。第一个在碎裂煤、碎粒煤发育的鹤壁矿区实现煤层中水平井钻进800米,单井日产气连续18个月超过1000立方米,累计产气超过58万立方米。”蒋云龙称,虽然这两个数据的商业价值不算大,但作为井下治理,这两个数据是很难得的。煤矿井下产气一般衰减很快,一周之后产气就很少,“从地面做完之后能够保持18个月超1000方,树立了我们地面瓦斯治理的信心。”
除了鹤壁矿区,河南煤层气公司还在豫西孟津矿区实施了地面水平井水力掏煤卸压技术试验,实现了控制范围内煤体有效卸压,同时在碎粒煤较发育的平顶山矿区实施12口直井井网,目前已有5口井产气,日产气量2578立方米。
这三个试点项目的成功让河南煤层气公司看到了希望。但蒋云龙强调“现在只是点的胜利,要尽快把点连成线和面”。“我们现在希望把这三个试点申请为示范工程,列出专项资金,开展井上下瓦斯治理替代井下单一瓦斯治理示范工程,推动气、煤协同发展模式在河南,甚至全国的工程示范与推广。”
目前,我国仅有沁水盆地等少数条件较好的区块实现了地面开发利用,去年我国地面煤层气产量仅占全部产量的19%。孙茂远称,如果不同地质条件的煤矿瓦斯抽采和利用率都能大幅提高,我国煤层气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大发展,开发煤层气必须与瓦斯治理结合才有出路。
评论:煤层气开发要小步快跑
文|孙茂远
现在有一种悲观的声音,认为中国煤层气发展了这么多年一直成效不大,瓦斯利用量少,企业经济效益也不好,没有必要投入过多资金和精力了。
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2000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触目惊心的6.096,2010年这一数字已骤降至0 .749,去年更是历史上首次降到0.3以下,达到0.293,这一组数字的背后,煤层气的抽采利用功不可没。
如此重要的行业为什么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是科技,据今年召开的全国煤矿瓦斯治理部际协调会议透露,我国煤层气储量7000亿方,井数15000口。但15000口井中只有不到一半出气,平均单井产量只有400—600方,远达不到商业开发价值。
同美国相比,中国煤层地质条件复杂,不同区块需要不同的适用技术,但目前仅有少数区块探索出了成熟的适用技术,离大规模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必须各个击破,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一个区块一个区块地解决,决不能幻想一蹴而就,要小步快跑、实事求是、坚定依靠科技进步开发煤层气。
现在有专家想瘦身煤层气重大专项,笔者认为,我国开发煤层气的动因异于其他国家,例如美国是中东石油危机造成天然气短缺所致,煤矿安全并不是首要原因,因为美国露天煤矿占到60%,瓦斯含量少,煤炭也不是能源消费的大头。而我国70%以上的能源消费是煤炭,井工矿占到全部煤矿的90%以上,大部分还是高瓦斯矿井,只要中国一天离不了煤,就一定要开采瓦斯。所以中国开采煤层气最大的动因是安全生产,然后才是环保、新能源等。
因此,重大专项不但不应瘦身,相反应改变当前的同质化现象,更多支持针对河南、陕西、贵州等不同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彻底解决问题。通过科技进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果科技不进步,再来多少补贴都不行。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效益,除了条件较好的沁水盆地基本持平,中国大部分煤层气开发是亏损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油企是煤层气开发的生力军,但往往10%的投入,只有1%的收入。它们在发改委考核利润的压力下,并不想投入太多。“大爷不干,二爷三爷就干不起来”。长期亏损势必会影响投入,所以国家要加大补贴力度,去年提出的0.6元/立方米补贴应尽快到位,否则今年煤层气产业可能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作者系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原文链接:河南:煤层气开发的艰难样本
------------------------------------------------
“无所不能”(微信公号caixinenergy)隶属财新传媒媒体实验群。每天提供能源领域的重要有趣的事件并提供公司、人物、科技和趋势的精选阅读。投稿:nengyuan@caixi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