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娟
我国现有的管道里程达5.5万公里,过去五年间,管网里程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与之相伴的是,我国天然气需求却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管网建设跟不上天然气需求的增长成为不争的事实。
而在我国目前的天然气行业中,上游勘探生产和中游长输管道网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负责,下游输配任务则由国有、私营企业共同经营,下游企业受到政府管理。管网的高度垄断导致管网建设资本单一化,制约着我国管网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从天然气发展阶段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天然气发展都必然要经历从垄断到市场化的过程,这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走向市场”的道路中,国外都在怎样践行呢?今天就让小编给大家梳理一下几个“代表之作”。
美国:管道实行“第三方准入”
美国的天然气管道从1860年开始到现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天然气工业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政府开始要求管道公司的管输和销售业务分离,强制管道实行“第三方准入”。
所谓管网的“第三方准入”制度,指的是国家以法规形式强制管道开放,所有管道必须面向供气商和用户开放,在公平费率基础上提供无歧视准入。
目前美国共有160家管道公司,运营全国50万公里的管道,排名前十的企业占据整个行业55%的市场份额。美国天然气管网是一个集输配一体化的系统,可为美国48个州的任何地区输送天然气,或从其输出天然气,整个管网的输送量通过枢纽站来调配。
英国:引入托运商制度
英国在实现“第三方准入”之余,还引入了托运商制度。“托运商”是一个国际叫法,国内又叫批发商。托运商和管道公司签订合同,从他们的接气点收购天然气。这样一来,石油公司的天然气不直接面对下游用户,而是卖给这些托运商,让他们作为下游用户的直接供气商。
目前,英国所有的供气商都有权平等使用由英国国家电网公司拥有和运营的高压天然气管道和地方天然气配送公司拥有和运营的低压天然气管网,实现了“气与气”之间的竞争。
捷克:天然气资产出售给德国公司
成功的私有化未必能使市场所有者都受益,捷克的经验见证了这一点。
改革后的捷克天然气市场结构由一个天然气运输公司以及8个按地区划分市场的天然气分配公司组成。天然气运输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天然气沿管道干线过境和运输、天然气储存和批发。
值得一提的是,捷克天然气资产私有化开始于2002年5月17日,德国的RWE Gas公司以410万美元购买了捷克天然气运输公司97%的股份,德国公司中标,捷克称仅仅是因为它付钱多。据RWE Gas公司2002年的初步报告,这一购买行动让德国公司的利润至少增加了12%。捷克的肥水流向了外人田。
斯洛伐克:部分实现私有化
在管网改革中,斯洛伐克初期并不忙于将管道与天然气分配网的管理划分为单个的公司。尽管斯洛伐克也成立了天然气运输公司,但他仍然让国家享有该公司51%的控股,剩余49%的股份则实行私有化经营。在私有化过程中,斯洛伐克也注重准备相关法律基础,再向战略投资者或是国际财团投资者出售。
------------------------------------------------
“无所不能”(微信公号caixinenergy)隶属财新传媒媒体实验群。每天提供能源领域的重要有趣的事件并提供公司、人物、科技和趋势的精选阅读。投稿:nengyuan@caixi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