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阿拉伯禁运引发世界首次能源危机

2014年01月26日 10:47 来源于 财新网
1973年10月,在阿拉伯-以色列第四次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团结奋斗,运用石油武器,针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石油减产、提价、禁运,震撼了世界,激发了一次全球性的能源危机。

  1973年10月,在阿拉伯-以色列第四次战争中,阿拉伯产油国团结奋斗,运用石油武器,针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石油减产、提价、禁运,震撼了世界,激发了一次全球性的能源危机。

  初试锋芒

  早在1967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的突然袭击,不到一星期就击溃了阿拉伯联军(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使阿拉伯民族蒙受了巨大耻辱。当时参战的三国紧急呼吁阿拉伯各大产油国使用石油武器来改变力量对比。

  石油输出国组织大多数成员响应这个呼吁。伊拉克首先于1967年6月4日晚上宣布控制在伊拉克的外国石油公司的活动,关闭全部油井。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外交部长赶往巴格达,经过磋商,也采取了类似行动,对以色列的支持者美国和英国实行石油禁运。

  但是这一行动事先没有做好准备。沙特阿拉伯不愿参加禁运。而伊朗(它是中东国家,但不是阿拉伯国家)和叙利亚两个国家却乘机扩大石油生产。几个星期内,他们同几家大石油公司做成了几笔大生意。美、英从伊拉克等几个国家少得到的原油,从伊朗、叙利亚得到了补偿。这次禁运未能对美、英造成大的影响。而且,伊拉克等国的经济几乎完全依靠石油出口。石油生产一停止,财政来源中断了,禁运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于是,1967年8月29日终止了首次禁运,恢复供油。

  1969年利比亚革命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利比亚带头向外国石油公司发动攻势,要求提高原油标价,取得了突破。1971年的德黑兰会议,OPEC空前团结一致,粉碎了跨国石油公司的统一阵线,把原油标价决定权夺了回来。这一胜利,鼓舞了OPEC和AOPEC(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各国的斗志。

  风雨欲来

  在这一背景下,一场新的运用石油武器的计划开始酝酿和准备。这一计划的创始人是沙特阿拉伯国王费萨尔。

  1973年,埃及秘密准备发动一场突袭,夺回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沙特阿拉伯应允给以财政支持,而且,一旦战争爆发,美、英站到以色列一边,埃及请求支援,沙特将立即作出反应。

  但是,沙特国王从长远考虑,不想把事情做绝,使美国变成敌对国。所以他要向美国政府打招呼,事先给以警告:美国不可再站在以色列一边,与阿拉伯民族为敌。他派石油工业部长亚马尼和他的儿子前往华盛顿。但此时的尼克松总统陷入了水门事件,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政府处于瘫痪状态,没有人注意亚马尼来美国的使命。于是,亚马尼接受了《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的采访。按照国王的意图,亚马尼避免采用太刺激的语言,但是,他明确地告诉美国:如果美国不肯按照新兴的、强大的阿拉伯世界所寻求的目标来彻底调整它的政策,人们将会对它实行石油禁运。

  美国政府里只有艾金斯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些谈话,他用备忘录告诉基辛格国务卿:“如果美国在最近几个月内不肯同中东阿拉伯国家就石油问题进行谈判,那么沙特阿拉伯将会发起一场石油禁运”,强调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实行的石油禁运可能带来的真正威胁”。

  然而基辛格把备忘录塞进了档案柜,尼克松没有看到。相反,尼克松政府为了转移公众对水门事件的注意力,准备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美国能源政策的报告,反而把下面这段重要的文字删去了:“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日益严重,这在目前已成为一种危险,而且,它还会带来更大的危险。”总之,不把这当一回事。美国不会因此而改变支持以色列的政策。

  沙特阿拉伯也向苏联打了招呼,沙特阿拉伯人将要同以色列发生一场交锋,不过它只局限于一些明确的目标,决不会影响苏联的利益。希望苏联保持中立。阿拉伯将会同苏联建立“新的关系”。

  10月6日埃及向运河以东发起了攻击。叙利亚攻向戈兰高地。美国大力支援以色列。

  与此同时,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紧锣密鼓准备。10月7日,这是星期天,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各国代表陆续飞抵维也纳,来参加这个已经筹备了一个多月的重要会议。他们早已告诉大石油公司,必须把原油标价提上去,至少翻一番。亚马尼为会议准备的一份备忘录里写了涨价的原因:美国等发达国家1970年-1973年间的通货膨胀,已经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各成员国通过石油获得的利益化为乌有。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亚马尼和伊朗石油部长阿穆泽加尔共同主持会议,这一安排向世界表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团结已超出了阿拉伯国家的范围。伊朗站在了大家一边。

  两位主持人宣布,每桶原油价提高6美分。各大石油公司惊慌了,它们没有准备接受这样大幅度的提价。他们讨论还价。后来又要求休会。

  石油部长们没有理会石油公司大亨们。lO月14日谈判破裂。

  10月16日,伊朗及5个海湾阿拉伯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的代表来到科威特城,他们不等跨国石油公司的答复,宣布了决定,立即把标价提高70%,每桶原油提高了5.11美分。

  乾坤倒转了。世界石油市场由大石油公司决定标价的时代结束了。

  行动

  1973年10月17日,伊朗石油部长阿穆泽加尔先行离开。10个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的石油部长们来到科威特,举行秘密会议,讨论石油武器问题。伊拉克代表要求阿拉伯各国把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所有企业统统收归国有;从美国银行中抽回全部阿拉伯资金;对美国及其他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全面石油禁运。他的这个主张未能被其他各国部长们接受,他愤而退席。

  与会各国部长达成一致意见:一是减产,10月份生产水平比9月份减少5%,以后还将减少5%,直到达到目的为止。有几个国家表示,它们一开头就减产10%。但对“友好国家”将保持原来的供应水平。这是重要的一招,因为削减产量比禁运更有效。搞禁运,他们可以到别处去买。而减少产量,则使市场上绝对供应量减少。而对不同国家采取区别对待,则将使依赖中东石油各国分化瓦解。

  10月19日尼克松决定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同一天,利比亚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20日星期天凌晨,基辛格获悉,作为对美国援助以色列的报复,沙特阿拉伯不仅是减产,而且立即停止向美国供应原油。其他阿拉伯产油国随之也采取了同样行动。

  10月21日下午,亚马尼在利雅得会见阿美石油公司总裁弗兰克•荣格斯。亚马尼已经审阅了阿美石油公司原油流向的有关数据,要求阿美石油公司严格执行关于原油减产和向某些国家禁运的决定。亚马尼对他说:“如果这次行动不能奏效,你会对采取下一步行动感到吃惊吗?”“下一步就不仅仅是相同措施在数量上的增加了。”荣格斯明白,这里讲的下一步,可能是与美国断交,或者把全部美国资产收归国有。

  石油武器的运用和苏、美两国的干预下,10月26日,埃及与以色列停火。但禁运还在继续。

  首先作出反响的是英国和法国。禁运一开始,它们就采取了公开支持阿拉伯人的立场。亚马尼和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访问了一个个欧洲国家,要他们反对美国的中东政策。法国总统蓬皮杜对基辛格说:“你们美国只有10%的原油供应依靠阿拉伯,而我们完全依靠它们。”11月中旬,欧共体九国发表一项声明,公开支持阿拉伯在阿以冲突中的立场。于是,阿拉伯国家决定从12月份起,对欧洲的供应量不减。但是,如果欧洲不向美国和以色列施加压力,他们还会恢复减供原油。

  欧洲大多数国家站到阿拉伯人一边,只有荷兰例外。于是荷兰成为欧洲唯一一个遭受原油禁运制裁的国家。

  日本40%的原油来自阿拉伯国家。亚马尼对日本人说:如果你敌视我们,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保持中立,可以得到油,但没有以前那么多,如果你持友好态度,就可以恢复以前的供油水平。11月24日,新任日本总理大臣宣布“准备在联合国支持阿拉伯人的政策,向巴勒斯坦人提供特殊援助,并同阿拉伯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的经济和技术合作”。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头一回日本在外交政策上背离美国,于是在12月份禁运国名单上日本被划掉了。

  西方阵线土崩瓦解。

  在美国作出实际行动促成阿以和谈的前提下,1974年3月18日,阿拉伯石油部长们决定结束禁运。

  影响

  阿拉伯的限产直接促进了油价的上扬。1973年10月,进入世界市场的阿拉伯原油是每天2080万桶(约284万吨),12月禁运高峰时,减少到1500万桶(约204.6万吨),市场实际供应量减少了500万桶(约68万吨)。由于其他地方原油增产,12月份实际供应量减少每天440万桶(约60万吨),即下降9%。于是油价上涨,10月中旬伊朗原油标价为每桶5.4美元,12月中旬飞涨到17美元多一桶,是9月份油价的6倍。1973年12月下旬,OPEC在德黑兰开会,把新标价定为11.65美元一桶,4个月间原油价格升到了原来的4倍。阿拉伯人少生产了2亿多桶(约2729万吨)原油,但总收入并未减少。

  “禁运对于西欧人和日本人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混乱在一瞬间就把他们带回到战后发不出工资、多种物品缺乏的年代。他们在20世纪50~60年代取得的经济成就突然间变得不稳固了”(《石油、金钱、权力》)。

  美国到处出现加油站前排长队的现象。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3年11月7日发表讲话,号召美国人关掉家里的恒温器,一家人合用一辆汽车,降低环境保护的标准,停止公用设施,从烧油改烧煤。

  日本政府宣布“对下列工业立即减少10%的石油供应,汽车制造、钢铁工业、机电工业、炼铝工业、水泥工业、轮胎制造、合成纤维、造纸及石油化工”。日本采取了定量供油措施。总理大臣承认,如果禁运再持续几周,日本工业会整个陷人瘫痪。

  欧共体专家组的报告警告:“禁运可能引起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赤字和失业。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能源危机。美、欧、日这些石油消费大国开始懂得,必须节约使用石油,严格控制石油消费上升;必须改变石油供应过于依赖中东的局面;必须建立大规模的石油储备;必须大力开发替代能源。

  (原文发表于 《石油风云故事》,标题为“震撼世界的石油武器”,由石油工业出版社) 

责任编辑:赵剑飞 | 版面编辑:张洪滔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